融合通信的实现方式
在传统的单一通信网络和业务平台已经不能满足用户融合通信需求的情况下,通过一张新建网络实现多种“通信能力”的融合,比如FMC、IMS等,都是“统一通信平台”的解决方案。既然现有设备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运营商想提供融合通信能力,就要去购买或建设能实现融合通信能力的新设备、新网络。我们称这种实现方式为“网络融合”。
通信设备制造商做事先要有规范、标准,网络和设备要能实现互联互通,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也要达到很高的标准,而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导致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对需求的反应速度以及演进速度相对较慢。因此,一批IT厂商通过IT设备加服务的方式开发出实现多业务融合的平台,比如SDP等。这样的平台相对成熟,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进行一些定制化开发,也可以根据运营商的实际业务情况进行改造和优化,总之在灵活性方面优于传统的网络设备,虽然在稳定性方面还不一定能达到电信级的要求,但是快速的反应速度、低廉的价格以及为运营商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我们称这种实现方式是“业务融合”。
价值链中最贴近客户的是终端。现在终端制造商也在打融合通信的主意:比如苹果、诺基亚等,都在试图成为综合性的通信服务提供商,而传统运营商只是为这些终端的客户提供通信服务的供应商之一。这种融合通信可以称为“终端融合”。
这三种融合都是不同供应商依据自身特点而实现的产品创新,虽然运营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但总体来说还是从产品的视角看融合通信。
运营商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努力,实现业务融合,即对用户提出的统一、融合的通信或者信息服务需求,按照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将客户的需求分解到各个产品和平台,在对后台众多的业务和产品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实现面向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一体化端到端流程,我们称这种融合为运营融合。
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运营融合,这当中有没有融合通信的最佳实现方式呢?笔者认为,这四种融合方式各有特点,对于一个成熟的全业务运营商来说,应该同时具备这四种融合能力,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或组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案。比如对于那些对稳定性要求比较高、需求变化相对小的客户,用网络融合的方式比较合理;对于产品组合要求比较高的客户,业务融合也许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应该看到,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和业务融合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是根据产品的特性实现多业务融合的;而以客户为中心开展竞争、实现融合,还是要更多地考虑通过运营融合来实现。所以运营融合考验的是运营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也是最能体现运营商差异化服务能力的。
IT支撑系统在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作用
有了实现融合通信的产品、网络和平台,就可以开展全业务运营了吗?在全业务运营时代,需要给用户提供的不仅是融合通信,还有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所以在全业务运营时代,IT支撑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一,IT支撑要支持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面对越来越多的新业务、新产品,无论是面向产品的计费、开通、结算、订购,还是面向客户的销售、服务、缴费,都可能与传统的业务和流程不同。IT支撑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支撑方案的完整性和严谨程度、实现成本以及统计分析和商业智能等支撑手段,都要能跟上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要求。
第二,IT支撑还要支持对多业务、多产品进行管理。以往产品单一、平台和网络相对独立的时候,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平台配套的方式进行相对独立的专业化管理;但当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产品之间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传统厂商提供的过于独立、相对单一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运营要求,需要综合性的IT支撑平台,需要完整的流程化管理手段。所以要以运营商自身为主导,建立支撑综合性管理流程的承载平台,这是企业实现高效低成本运营的基础。
第三,IT支撑是实现运营融合的平台,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实现对产品的组合和业务的融合。IT支撑系统是依据运营商自身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商开展融合通信的灵活性,运营商可以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来组织资源和实现融合。
第四,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相对刚性的,而未来企业运作方式是基于各种动态的、跨组织的、重叠的矩阵式协作模式,这之间的矛盾将是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的根本因素之一。IT支撑并不一定采用最先进的IT技术,而应将目标定位在“运用IT手段减少企业内部低效现象”方面,用预先定义好的自动化流程取代一事一议的沟通方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照搬一套IT系统,如果企业内部的流程和组织模式不进行相应调整的话,IT支撑的作用也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