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公告称,自2008年10月1日起,CDMA业务的经营主体将由中国联通变更为中国电信。中国电信用1100亿元的代价获得了期待多年的移动牌照,在过去几年联通C网总体上发展还不如电信小灵通,电信能否用好这张“牌”值得期待,之前C网的招标无疑是其走向未来迈出的第一步。“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总结分析过去联通C网存在哪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电信C网未来如何发展。 是什么导致了联通C网发展受挫
从建设伊始的信誓旦旦,到最终的草草收场,表面上看,似乎是联通生不逢时,加之同时拥有GSM和CDMA双网,在运营策略、政策、手段、营销、客户定位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导致了联通在CDMA未最终修成正果,在背后其实有着很多深层的原因。
首先联通的CDMA建网价格高于全球通行价格2到3倍,设备成本过高,从而侵蚀了联通的利润空间。成本过高背后的原因是联通采取的“议标”方式。细细回顾原联通历次来的C网建设,由于没有公开招标,没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满足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行“议标”,价格虚高也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以摩托罗拉、北电、中兴为代表的原联通C网络供应商缺乏端到端的能力,未能协助联通打造有效的经营模式。从电信运营业的角度出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无疑是关键点。究其原因,恐怕也与议标有关。竞争不充分甚至没有竞争压力,又收益丰厚,谁也没有动力去努力增强运营商搏击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电信接盘C网 面临新抉择
电信接收C网1100亿元的代价和连续几年的亏损预期使电信不得不认真思考谋划C网的建设和发展。在本次C网招标之前,一心想把CDMA做大做强的中国电信,分析了全球CDMA的历程和趋势,参考了海外运营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并深入了解对比了国际CDMA建网价格。在技术上,重点考察各设备商在全球市场的表现、端到端的交付能力以及未来向LTE演进的技术能力。同时重点研究了联通C网受挫的原因。
中国电信本次招标中,按国际通行的公开招标方式,充分引入竞争,尤其是引入拥有丰富国际C网经验的华为加入竞争,最终成交的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基本维持在每载频3万人民币的水准,这一价格也大大低于第一轮的厂商报价,使得电信C网网络建设成本趋于合理。就连一向对国内电信市场比较苛刻的国际分析师BDA China中国电信行业专家Duncan Clark认为,本次招标中搬迁的网络合同比较多,根据中国电信的招标规则,出现较低的策略性价格是合理的。CDMA发展已经很成熟,技术成本一直在下降。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在此前对媒体的采访中也表示过,CDMA网络设备有降价的空间。这首先是由于电子元器件的价格每年下降的幅度都很大。其次,中国电信的CDMA设备采购量远大于原有运营商,所以价格上需要更为合理。
中国电信此次通过市场化的招标来充分引入竞争,实际证明这种透明招标的方法是成功的,使得本次招标最终成交的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一时间众说纷纭的白菜价其实主要是与原来以联通C网不合理的高价格预期的极大反差造成的。 数据和终端将成为电信C网未来看点
有电信专业人士披露,近期媒体分析认为电信的用意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其实远远不只这么简单。电信背后的用意还在于未来长期的发展,建网成本的合理化所节省的成本可以用于数据业务的发展和终端市场的补贴。
CDMA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就曾经被誉为数据业务的“急先锋”,其网络速度和当时的GSM相比有着较大优势,而在联通时代CDMA并没有在数据业务上对GSM构成任何“ 威胁”。而本次中国电信内部人士表示未来电信将着力在东部省份率先开展数据业务攻势,“发达省份和数据业务”,这将是未来运营商进行竞争的主战场。有制造业人士预期,未来中国电信将在网络建设上投入的大把资金和精力,保证东部地区的数据业务开发和应用的成功,这样将有助于在移动领域的新兵——中国电信在市场上向前辈中国移动发起挑战。
终端市场上,中国电信希望通过定制化的手段抢占现存市场,因本次透明招标、市场化运作成功使得网络建设成本合理化,无疑使得中国电信可以在资金上有更多的回旋空间。有消息称现在原联通华盛的大批人员归属电信之后已经开展相关工作,在联通时代的CDMA终端发展症结有望在电信时代被打破。
电信的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C网这一大块国有资产的盘活和增值。但所有这些也只是一个预测。电信在发展C网的路途上还有非常多要解决和克服的困难与障碍,祝愿电信在这条道路上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